close

壹週影評|《敦克爾克大行動》:力不從心的史詩

 

 

 

二次大戰期間,英國宣傳部為了鼓勵民心、激勵美國參戰,選定敦克爾克撤退行動拍攝成電影,編劇們為了忠於事實、或是服膺於戲劇效果而天人交戰,這是不久前上映的《他們的美好時光》的主要內容。如果說《他》是甜美的開胃菜,《敦克爾克大行動》就是硬碰硬的主菜,畢竟要全面呈現一場40萬人的撤退行動,觀點跟場面都很難周全。

很遺憾,這是我看過克里斯多夫諾蘭拍過最差的一部作品,敘事的紊亂就跟40萬人,人心惶惶等撤退一樣,明明沈船是夜景,每次交叉剪回空戰就變回白天;到底來了幾台英國轟炸機護航也說不清,自行決定迫降海面的英國飛機是哪一台,一團亂,更別說這種規模的拍攝,最後出現在敦克爾克的漁船才幾十艘,就要觀眾相信這樣可以運走三十幾萬人。簡單說,整部電影在撤軍、空軍、漁民每條支線都顧此失彼,只有轟炸跟空戰場面拍的很有張力。

40萬大軍受困一隅,德國空軍探囊取物隨意轟炸,如果全被殲滅,二戰歷史可能就要改寫。撤退、轉進、重整、保存實力是唯一的選擇,諾蘭忙著在不同位置的群眾裡,刻畫代表性的觀點:自私懦弱想逃的、不顧自己安危想救人的...。觀點多而瑣碎,並不深刻,雖然比《珍珠港》風花雪月的流水帳好很多,卻還不如《他們的美好時光》平淡細膩來的周全。

【撰文:王志成(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。曾任《首映》(Premiere)雜誌台灣版總編輯,現為自由編導、影評人)】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絕望秋刀魚 的頭像
    絕望秋刀魚

    絕望秋刀魚的夢

    絕望秋刀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